一、醫藥工業總產值增速高,市場容量巨大
改革開放以來,隨著國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醫療保健需求的不斷增加,我國醫藥行業越來越受到公眾及政府的關注,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。近年來,我國醫藥生產一直處于持續、穩定、快速的發展階段。我國醫藥工業增長速度一直高于國內生產總值(GDP)的增長速度。醫藥工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79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6,679億元,30年間翻了84.5倍;醫藥工業占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2%上升至2007年的3%。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十年(1978年-1987年),醫藥工業年均增長率為14.4%,高于同期GDP年均9.7%的增長;第二個十年(1988年-1997年),GDP年均增長率提高至9.9%,而醫藥工業年均增長率高達21.4%;第三個十年(1998年-2007年),醫藥工業增長速度雖然有所回落,但仍高于GDP年均增長率近一倍的水平,年均增長率為18.8%。
二、國家產業政策推動,增長潛力巨大
雖然我國醫藥行業發展迅速,但受我國人均收入和醫療保障水平較低的影響,現階段我國醫藥市場規模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。以2008年為例,我國醫藥市場規模達到700億美元,占全球市場7,731億美元的9%。但人均醫藥消費額仍處于非常低的水平,約18美元,不但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人均300美元的水平,較發展中國家人均30~40美元的水平也有一定差距8。較低的消費水平預示著巨大的市場增長潛力。
2009年3月,國務院公布《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(2009—2011年)》,提出:“三年內,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、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城鄉全體居民,參保率均提高到90%以上;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,并適當提高個人繳費標準;規范基本醫療保障基金管理;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;提高基本醫療保障管理服務水平。……2010年,各級財政對新農合的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;新農合對政策范圍內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逐步提高;逐步擴大和提高門診費用報銷范圍和比例;將新農合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以上。……經初步測算,2009~2011年各級政府需要投入8,500億元,其中中央政府投入3,318億元。”具體來看,政府投入的增加將進一步推動城鎮醫療的發展,城鎮醫藥市場容量將繼續擴大;同時該政策能夠有效改善目前尚屬薄弱的基層醫療建設,由于目前鄉鎮農村醫藥市場基礎尚顯薄弱,未來該市場的增長速度預期將超過城市醫藥市場的增長速度。
三、行業生產質量標準提高,行業面臨整合
2011年3月1日,中國《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(2010年修訂)》(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,新版GMP)正式施行,該管理規范是藥品生產質量管理的基本準則,對藥品生產企業的機構與人員、廠房與設施、設備、物料、衛生、藥品生產驗證、生產管理、質量管理、產品銷售與收回、自檢等方面進行了規定,其中人員資格、不同生產工藝過程的操作、設備設計的確認制度、操作偏差的處理規則、各種原材料廠商的提供制度及出廠后的召回制度等都是首次提出。在執行要求上,新版GMP直接參照歐盟標準,要求更加嚴格,現有藥品生產企業將有五年過渡期達到規范要求,這意味著藥企在五年內必須增加投入,不能達到規范要求的眾多小規模企業將退出藥品生產市場,而行業內優勢企業的市場地位將進一步得到鞏固,并搶占空余市場,進一步提高市場占有率。因此藥品生產行業將面臨巨大的整合機會。
四、醫藥消費市場增長明顯,第一終端市場國產藥品競爭力增強,第三終端市場預期仍將保持高速增長:
①第一終端仍為醫藥市場主體,增速穩定,國產藥品競爭力逐漸增強
②第二終端市場增速放緩,部分市場將向第三終端轉移
③第三終端受政策推動,市場保持高速增長仍可預期